作為我國發(fā)展多年的產業(yè),光伏擁有一條完整而明晰的產業(yè)鏈,具體分為硅料、硅片、電池、組件、應用產品五大環(huán)節(jié)。
其中,硅料即多晶硅,其本身隸屬化工行業(yè),在光伏產業(yè)鏈中純度則需要達到99.9999%以上。因此具有高資金投入及高技術壁壘特征,產能也最為剛性,擴產周期也最長。其價格和質量對光伏發(fā)電的成本和效率,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從需求端看,碳中和元年之際,全世界都在躍進裝光伏,而中國光伏組件產能占到了全球的70%。同時中國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,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,自身也迎來新一輪光伏大發(fā)展。
據《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要求,到2025年將非水電可再生能源(光伏、風電)的發(fā)電占比提升到18%左右,該比例2021年為11.7%。
在好中向好的需求指引下,上游硅料開始供不應求,價格更是創(chuàng)下10年新高。
但“擁硅”就真的心安么?
01 長單鎖料
隨著光伏賽道的熱度升溫,硅料價格也持續(xù)走高。據統(tǒng)計,多晶硅材料年內的價格漲幅已超過200%。
9月7日,集邦咨詢發(fā)布的最新光伏產業(yè)供應鏈價格周報顯示,國內單晶復投料最高價格達31.1萬元/噸,最低價格為30.3萬元/噸,均價約30.7萬元/噸。單晶致密料最高價格達30.9萬元/噸,最低價格為29.9萬元/噸,均價約30.4萬元/噸。
次日,中國有色金屬工業(yè)協會硅業(yè)分會發(fā)布公告稱,近期受多重因素的影響,部分供應鏈價格持續(xù)震蕩上漲,沖擊晶硅光伏產業(yè)穩(wěn)定運行。為避免其發(fā)布的多晶硅價格被過度解讀、造成誤解,決定自本周起暫停該采集價格的發(fā)布。
在此背景下,多家光伏組件企業(yè)紛紛提前鎖定大額采購長單,天合光能也是其中之一。
而在今年3月21日,隆基綠能發(fā)布公告稱,8家子公司當天與通威股份的4家子公司簽訂多晶硅料長單采購協議,雙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間多晶硅料交易數量為20.36萬噸,預估金額為422億元。
至此,四家光伏企業(yè)在未來2至7年內,合計鎖定了121.49萬噸多晶硅產能。
而據工信部數據,2021年全國多晶硅產量50.5萬噸,今年上半年產量約36.5萬噸。也就是說,121.49噸差不多是2年全國總產量,多晶硅供不應求可見一斑。
9月13日,東亞前海證券發(fā)布研報顯示,頭部硅片企業(yè)基本鎖定了硅料行業(yè)2022年全年的產出。而近年來各大硅片新老廠商大幅擴張產能規(guī)模,2021年國內硅片產能達407GW,同比增長69.67%,2017-2021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40.31%。
硅片產能的大規(guī)模增長進一步加大了對硅料的采購需求,推動價格上漲。僅今年以來截至8月末,多晶硅價格已頻繁上調29次。
不過這也預示著,高價多晶硅,已是強弩之末。
02 產能擴充
多晶硅產業(yè)鏈中,硅料的下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就是硅片。行情火爆后,大量廠家進軍硅片領域,為了滿足生產線需求,大量購買、鎖定硅料,造成硅料階段性供不應求。
而在光伏組件成本結構中,硅料占比達到七成左右,且整個光伏產業(yè)鏈近九成的利潤,都集中在硅料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也使硅料“四大天王”通威股份、協鑫科技、大全能源和新 特能源,大賺特賺。2022年中報顯示,上半年四家合計歸母凈利潤達342.75億元,且最低增幅超過187%,最高增幅357.37%。
目前四家龍頭企業(yè)在國內產能占比達到63.44%。
但產業(yè)鏈利潤過于集中于某一環(huán)節(jié),必然不利于整個行業(yè)的長期發(fā)展。有業(yè)內人士表示,硅料過高的售價已經影響到了下游大型集中式電站的裝機規(guī)模和開工流程。
但價格上漲是受下游需求推動,這個“鍋”顯然不能讓硅料生產企業(yè)來背。
在7月20日舉辦的光伏產業(yè)鏈供應論壇上,光伏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就表示,光伏市場或將開啟加速模式,并將今年新增裝機預測調高10GW,預計全年實現85-100GW。
另據光伏協會的統(tǒng)計,截至今年7月底,已有25省(市/自治區(qū))明確“十四五”期間風光裝機規(guī)劃,其中光伏新增裝機規(guī)模超392.16GW,未來四年新344.48GW。全球市場方面,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將達205-250GW。
所以,在光伏裝機需求不斷攀升的前提下,硅料價格上漲更多的是市場行為推動。
這樣組件企業(yè)鎖定硅料以保障原料供應,價格還可以隨行就市。硅料企業(yè)亦可確保自身產能擴張后生產出的硅料得到消納。
好處在于,可以避免2009年硅料價格在經歷4年上漲后暴跌90%,國內某光伏龍頭與美國MEMC簽的硅料長單被迫毀約,賠償了兩個多億美金的情形出現。
彼時由于金融危機蔓延,全球光伏需求急劇收縮。由此也可以看出,盲目追求“擁硅為王”并不能使人心安。但立足當下,產能和價格仍然是行業(yè)痛點。
國聯證券分析認為,隨著9、10月份新投產的硅料產能爬坡和檢修結束,主流廠商開工率將恢復至高位,預計硅料價格有望在今年三季度末、四季度初松動,至年底下降至25-26萬/噸的水平,到明年年中大概能回落至20萬/噸左右的水平。
同時根據中報,上半年產量最大的仍是通威股份,以10.73萬噸的產量居于首位,協鑫科技以7.24萬噸位居第二;大全能源、新特能源分列三四名,分別為6.67萬噸和4.62萬噸。
當前各家均有在建擴產項目。
通威股份現有產能23萬噸,年底產能將達到33萬噸,協鑫科技計劃在年內達到36萬噸產能;新特能源現有產能10萬噸,其內蒙古10萬噸多晶硅項目預計將于下半年建成投產;大全能源現有產能10.5萬噸,內蒙古10萬噸多晶硅項目預計明年二季度建成。
另據硅業(yè)分會常務副會長林如海預計,2025年底中國多晶硅年產能有望超過500萬噸,若包括海外供應,共計可滿足全球1500GW左右的裝機量需求。
隨著多晶硅產能大批釋放,多晶硅產能在未來或許面臨過剩狀態(tài)。這次硅料價格的上漲,很可能是“最后一次的瘋狂”。屆時頭部企業(yè)只能依托更強的技術、成本等綜合競爭力,在市場競爭中謀求更大利潤。